音乐苏州
首页 > 新闻中心 > 音乐评述 > 文章内容

伪音乐课堂,可以休矣!| 争鸣

发布:音乐苏州    浏览量:528    发布日期:2021-10-11

| 宋宏群

这里的“伪”指的是没有学科特征的音乐课,缺少音乐的学科性,没有从音乐的本体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艺术表现力和文化理解力。这样的音乐课堂是披着音乐外衣的无效音乐课堂。

美术教学式的伪音乐课

一次音乐优质课比赛,某老师讲授的是小学的一节歌唱课《柳树姑娘》,老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描述这个词的内容,并且很专业地讲到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柳树比成姑娘,把枝条比作辫子,老师语言流畅、表情丰富,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上课中不时地播放《绿树姑娘》的录音,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想画面,并将自己的想象画在一张纸上。课程结束了,老师让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碧绿的池塘、歪脖子的柳树、枝条随风飘舞……意境很美。也有音乐老师会穿着具有民族服饰特色的服装,来引起学生和听课老师的注意,然后设计各种头饰、黑板上的贴纸,一节课下来简直就是视觉盛宴,讲什么民族,就会把某个民族的所有有特色的饰品展示一遍。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然而,这样的课只是在视觉上给学生和听课老师一种冲击,音乐在哪里?通过音乐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又在哪里?

语文教学式的伪音乐课

有的音乐课堂充满了语言的描述,用各种方式分析歌词、分析段落,讲的多、听的少、唱的少,这是属于典型的语文教学式的音乐课。有句话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诗大序》中也说:“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如果语言就可以替代,还要音乐干嘛?语言具有语义性,对情感或者事物的表述是直观、便捷的,所以,更多的时候作为工具使用,上升到艺术高度的也就是诗、词。音乐因为没有语义性,所以更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并且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如果用语言替代了音乐,还算是音乐课吗?

地理教学式的伪音乐课

还有一类音乐课从课程的导入开始,就是展示一幅地图,然后大讲特讲地理风貌、风土人情,蜻蜓点水地听一听音乐,便说同学们喜欢上了当地的音乐,了解了当地文化,一节地理要素齐全的音乐课就结束了。这样的音乐课同样缺少音乐的学科性。

其实还有很多跑偏的音乐课,在我们日常听课中都可以见到。分辨音乐课的真伪很容易,只需要问一个问题:这节课如果不是音乐老师执教,换一个其他学科的老师能否完成?答案是肯定的,换一个语文老师,讲课的语言一定更精彩;换一个地理老师,地理风貌讲解更清楚;换一个美术老师,能指导学生做出更美的图画,这样的课就是伪音乐课。

如何避免伪音乐课堂的出现?音乐老师要关注自己的学科特征,要知道音乐学科是通过什么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的什么?

首先,注重学生对于音乐要素的学习和了解。音乐有着诸多的要素:音程、旋律、节奏、调式、速度、力度等,每一种要素都有自己表现音乐的方式,例如上行的旋律和下行旋律的区别、快速和慢速的表现特点、不同节拍的音乐风格等,这些才是音乐课中让学生了解的知识,学生只有了解了音乐要素的表现特点,才可以通过分析作品的音乐特征,理性地认识音乐的情绪,这才是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基本能力。

其次,注重学生体验音乐并尝试表现音乐。学生只有会审美、会体验音乐,才可能会表现音乐、表现美,注重对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也是我们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之一。我们要通过对音乐要素的学习,让学生可以使用音乐要素表达音乐,用来写作、歌唱、演奏、舞蹈等。音乐课老师知道让学生“动起来”,正确的“动”就是学生通过音乐要素的理解去进行唱、奏、跳,从而去表现音乐,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再次,注重用音乐理解文化,而不是讲解文化。音乐核心素养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这里的文化理解,是通过音乐的学习来理解文化,而不是通过老师的讲解来了解文化。真正的音乐课,应该是通过音乐的风格和特征,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并理解音乐文化。例如高中音乐鉴赏中的《脚夫调》,作品演唱为什么是那么悠长?为什么很多的四度音程?为什么节奏是那么自由?这些都是透过音乐去了解脚夫的苦闷生活,让学生感同身受地去欣赏、演唱作品,这才是音乐的灵魂所在,而不是老师讲解完了,学生无病呻吟地鹦鹉学舌演唱。

之所以出现伪音乐课,是因为教师对于音乐课堂的功能与价值定位不够准确,对于音乐学科的教学任务把握不够,也可能是教师的专业能力不足以去应对音乐教学内容。当前,国家大力提倡加强美育教育的背景下,我们的音乐教学承载着“五育并举”的艰巨任务,音乐老师应该充分关注音乐的学科特征,体现音乐教学的独特性,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真正地去做到理性审美、尽情表现、理解音乐文化。伪音乐课堂的存在是学生美育培养的绊脚石,可以休矣!









苏ICP备07500736号 咨询热线:0512-69792982 62156895 版权所有:苏州音乐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