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苏州
首页 > 教育园地 > 学术畅谈 > 文章内容

如何培养良好的艺术品位?

发布:音乐苏州    浏览量:833    发布日期:2020-10-16

陆倍文 

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品味与口味的区别。有人爱啃馒头、嚼大蒜,有人爱吃面包、喝咖啡。喝咖啡的大可不必看不起嚼大蒜的,因为这是口味的区别,没有高低之分。为什么没有高低之分呢?因为口味不是自己决定的,是你所生长的环境所决定的。但切不可把品味与口味混作一谈,有人听凤凰传奇,有人听贝多芬,这也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没有高低之分吗?我看不是。品味与口味的区别就在这里,品味是自己的选择。可一提到“选择”一个词,很容易让人误解。

比方说,今天是周末,让我们去聚个餐,来到商场发现餐馆一家又一家,到底吃哪家呢?最后你决定吃排队人最少的那家。这不是选择,这是蒙,最后你选中的那家餐馆究竟能不能给你带来享受呢?很难说,只能看运气。

那么我说的选择到底是指什么呢?在与一位音乐家朋友的交谈中提到,他小时候很喜欢钢琴协奏曲《黄河》,还在公开场合与乐队一同演出过此曲。但现在不喜欢了,再也不会去弹了。这当中发生了什么?是他成长了。当年他确实是真心喜欢《黄河》,但随着阅历的增长,他接触到了更多好的作品,逐渐体会到了更多比《黄河》的“好听”更“好听”,换句话说,就是他领略到了比《黄河》更高的品味,他成长了。因此,我对他说,如果没有你当年的“喜欢”黄河,也就没有你现在的“不喜欢”黄河,这就是你的成长轨迹。

无论是早年的选择《黄河》,还是现在的不选择《黄河》,都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心选择(这才是我说的“选择”的真正含义),这就是品味。品味是会成长的。喜欢古典音乐的朋友也不是一生下来都喜欢的,就我自己来说,在儿童时期,我与身边的孩童一样,喜欢唱当年最流行的歌曲。不仅如此,我比其他孩子表现得还要喜欢,我会不停地唱呀唱,唱到口干舌燥也停不下来。与此同时,我的父亲在家听莫扎特的时候喊我过去一起听,那时的我对其毫无兴趣,一会儿便逃走了。可现在的我却会选择莫扎特。有人说,那是因为你年纪大了,口味变了。不,我完全可以听得懂流行音乐中的“好”,但我之所以选择古典音乐,是因为我知道它的“好”要比流行音乐中的“好”更好。但这种“好”只有等我成长了才能领略到。

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味呢?有老师提出,为了培养良好的品味,尽量给学生弹品味高的作品,避免品味差的作品。我觉得行不通,无菌室里面养大的孩子反而更容易得病。因为这等于让学生把品味直接交给老师,老师帮他品味,帮他判断,他自己的品味不会生长。

此外,品味也不是一套审美标准,你如果一定要说香的是美的,臭的是丑的,那么臭豆腐的美味便与你无缘;你若一定要说瘦是美的,胖是丑的,那么你就永远不懂得环肥燕瘦。品味这东西没法教,得靠自己悟,就算你教给他,帮他做选择,人家也不一定买帐。小时候被父母或老师各种规定,不准看闲书,不准看动漫,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东西既无美感也无养料,要去看世界名著,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然后我们便偷偷地传阅漫画,不仅看得津津有味,还顶风作案,上课看,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年看的名著早已抛诸脑后,而七龙珠还在脑中栩栩如生。

总之强行地去规定品味是行不通的。与其说是培养良好的品味,不如说是通过不断地阅历,让品味成长。在刚刚结束的师资培训班上,有老师问道,在一次比赛中,不少学生都老老实实弹古典作品,可大多弹得有口无心。但有位学生上来弹了一首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改编曲,弹得很投入,效果肯定是好过其他的选手。事后问他,为什么选这首曲子?答曰,因为喜欢,喜欢得不得了。这位老师的疑惑是,要不要去纠正他的品味。我觉得完全不用,相对于那些弹品味较高的曲子但弹得有口无心的学生来说,他将来倒有希望成为一个品味更高的人。因为他有一样别人不具有的东西。

“阅历”这个词其实要分开看,“历”便是经历,但光有“历”还不够,如果没有经历过后的反思,即“阅”,那么便构不成真正的“阅历”。“历而不阅”导致的结果是,弹了许多品味很高的曲子,自己的品味依旧没有成长,仍然不辨好坏;经历了许多事情,听到了许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回到之前的“荷塘月色”事件。弹得有口无心的学生很可能是还没有悟到“阅”的眼界,没有反思,他们对一首曲子没有喜欢与不喜欢,老师叫我弹我便弹了,仅此而已。而弹《荷塘月色》的孩子尽管当下表现出的品味不太高,但是他有反思,他弹自己喜欢的曲子,并且弹得很投入,那么只要他的学习继续下去,反思继续下去,他的品味早晚会成长起来,正像前面提到的音乐家朋友也是从喜欢《黄河》成长起来的一样。

因此,为了培养良好的品味,老师惟一能够做的就是启发学生去反思。启发学生去反思的前提就是,老师自己也在反思。我在师资培训班上提到了三问:一,曲子为什么这么写?二,我们为什么这么弹?三,我们为什么这么练?这三点便是启发弹琴的人去反思。其中第一点是最重要的,后两点都是为第一点服务的。如果能够把第一点想明白的话,品味自然不会差。

我一直以来都不是一个悟得很快的人,从小学琴学到大,都没怎么反思过作曲家为什么这么写,基本上还是跟其他的学生一样,谱上怎么写,我就老老实实照着谱子上面弹。直到遇到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那个人。记得我第一次弹琴给她听,弹舒伯特的即兴曲,弹到某一段八度的音阶齐奏的时候,就像其他的凡夫俗子一样,我当时脑子里面想的是,八度齐奏会不会弹不齐?可她却冷不丁来了一句:这一段写得好傻哦!事后看来,就在那一刻,我开了天眼。所谓“天眼”便是一种站在作品之外来审视作品的眼界。弹琴的人往往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越是练得熟练,却越是如盲人摸象一般,只摸到局部,不见作品的全貌。而那一刻,经她的提醒,我忽然意识到,这个自己练得满头大汗的段落,确实傻傻的,如同哈农一般,没有和声也没有对位,一点都不美妙。

当然,也多亏有了反思的眼界,我得以继续成长。现在我明白了,舒伯特的那段音乐傻得是有道理的,有味道的,简而言之有点“快刀斩乱麻”的感觉,倒是相对他的作品中素来的“剪不断理还乱”的风格还多了几分难得的洒脱。

这是我的成长中至关重要的一步。现在我成了老师,为了能够启发学生去反思,我经常也会问学生前面提到的那三个问题,并毫不介意给出我的个人意见,包括个人选择以及理由。我这里提到的“个人选择”,不是口味,而是品味。但正因为是品味,摆明过来人的立场是很重要的。在这其中,重要的不是让学生记住结论,而是让他体会到我的思考方式,至少让他们知道,还有这么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

当然,所谓“启发”与“播种”是类似的,老师播下希望的种子,学生能不能领悟与成长还是要看他的机缘。











苏ICP备07500736号 咨询热线:0512-69792982 62156895 版权所有:苏州音乐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