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苏州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外新闻 > 文章内容

118名当代作曲家共同续写巴赫遗作

发布:音乐苏州    浏览量:314    发布日期:2022-11-23

威廉·怀特海在伦敦一座教堂中演奏 ©Julian Guidera

编译 | 施齐

本月,一项由英国管风琴演奏家威廉·怀特海(William Whitehead)组织发起的大型古典音乐续写项目将完工,并在伦敦圣布里德教堂首演。项目以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未完成的《管风琴小曲集》(Orgelbüchlein)为基础,邀请了118位当代作曲家,共同谱写具有“21 世纪风格”的巴赫作品。

来自历史的谜团


巴赫《管风琴小曲集》扉页

《管风琴小曲集》是一套为管风琴而作的众赞歌前奏曲集,更是巴赫留给当代人最持久的谜团之一。这套小曲集创作于1713年至1715年魏玛时期,手稿开头有巴赫的亲笔说明:“管风琴小曲集,指导初学的管风琴师各种演奏众赞歌的方法,同时掌握管风琴的踏板技巧。因为在这些众赞歌中踏板是助奏。”与此同时,从这份详细记录了作品说明的签名手稿中可以清晰看出巴赫原计划创作前奏曲164首,贯穿整个基督教路德宗礼拜年。但最终巴赫只神秘地创作了46首,余下118部未被触及,这其中令人完全满意的解释并不存在。尽管如此,短小精悍的曲集内蕴丰富,几乎每首都采用了不同技法,既训练了管风琴师的技巧,又表达了众赞歌的内涵。


魏玛城堡的宫廷小教堂,巴赫曾在此担任宫廷风琴师

里昂音乐学院名誉教授、巴赫该系列作品研究专著作者罗素·斯汀森(Russell Stinson)表示:“《管风琴小曲集》作为一本教学指南与作曲范本,自巴赫向他的学生教授音乐以来,就一直广泛影响着作曲家。约翰·勃拉姆斯为管风琴而作的《十一首圣咏前奏曲》(作品122),其中某些作品无疑带有它的印记。”据可靠史料记载,罗伯特·舒曼、马克斯·雷格和安东·韦伯恩等作曲家年轻时都受过这种训练:使用简短的单节赞歌旋律,将其转化为一段完整、富有变化且精心装饰的前奏曲。其中安东·韦伯恩更在老师阿诺德·勋伯格的鼓励下于1906年重写了巴赫康塔塔《噢永恒,你这雷霆般的话语》(O Ewiggeit,du Donnerwort)。

萌生续写念头

威廉·怀特海之所以发起这项作品续写计划,源于自己一名17岁的学生。在大约15年前,这名学生为英国圣诞颂歌《父亲的心》(Of the Father’s Heart Begotten)写了一首“管风琴小曲集”风格的众赞歌前奏曲。“我记得当时脑海中冒出这样的想法:如果这个17岁的孩子能做到这一点,为什么我们不能联合欧洲作曲界精英,把心思集中放在这个任务上,看看我们是否能够填补《管风琴小曲集》中所有诱人的空白?”怀特海如是说。

这项续写计划于15年前开启,如今已接近尾声。完成后的作品汇集了一批卓越的作曲家,代表了一系列21世纪的美学——杰拉尔德·巴里、约翰·拉特尔、路易斯·安德里森、西娅·马斯格雷夫、卡列维·阿霍,以及美国作曲家尼科·穆希都积极参与其中。

该项目最初还是怀特海任教的伦敦三一学院管风琴系与作曲系之间的合作。在一些知名作曲家加入后(吉尔斯·斯瓦恩与朱迪思·宾厄姆是最早期的支持者),怀特海更清晰地意识到这个项目值得彻底完成。他们开始了怀特海所称的“考古探险”,查阅了巴赫现存《管风琴小曲集》的多个版本,并连同该项目学术顾问约翰·斯科特·怀特利(John Scott Whiteley)一起为这部作品贡献了一个新发现:在《a小调前奏曲》(BWV 642,Wer nur den lieben Gott lässt walten)的倒数第二小节中,巴赫曾在男高音声部加入一个单音音符,这一音符在现代编辑的版本中被遗漏了。

如今,怀特海组织的118位作曲家已为作品贡献了数千音符。这些音乐将按主题分卷,最新的第三部《教义、忏悔和圣餐》已于9月底发行,完整乐谱也即将由德国莱比锡彼得斯出版社付梓出版。

“这个项目如果不是包罗万象的,那就什么也不算。”威廉·怀特海坚定地说,“为合作者安排具体任务是困难的,这部作品最终无疑会以兼收并蓄的面貌呈现。”怀特海还寻求了当代作曲界以外朋友的看法,如安德鲁斯·费舍尔和约翰·巴特等活跃在理论研究与表演实践中的人。随后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回应——安德鲁·基林的赞歌灵感来自雷鬼,詹姆斯·奥唐纳贡献了一个巧妙的勃拉姆斯式模仿,男中音兼作曲家罗德里克·威廉姆斯则选择在怀特海所描述的“摇摆不定的探戈”中作出一种回应。

穿梭在过去与现代之间

续写工作中,巴赫原作与当代作曲家个人风格之间的冲突是无可避免的。怀特海坦言:“人们总想要以现代的、自己的艺术风格语汇,去体现巴赫时代《管风琴小曲集》的道德精神,这太空洞了。成功的关键是找到一个简单的构思,并将这一信念追求贯彻到极致。”作曲家威廉姆斯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表明:“试图复制巴赫的发明、他的对位技巧或他反映的神学深度是没有意义的。我选择了不同的策略,比如将我们数字化的21世纪与巴赫的时代相比较,反映当今的价值观或看看相较于那个时代我们究竟缺失了什么。”

也有参与者不以为然,作曲家罗克珊娜·帕努芙尼克参与了《上帝所作一切皆有益》(Was Gott tut,das ist wohlgetan)的创作,她表示:“对我来说,巴赫是主角。他的音乐总给人一种世界上一切都很美好的感觉,我觉得他的和声语汇比浪漫主义者更浪漫。”怀特海也回应了她的观点,他说:“《管风琴小曲集》在一个层面上是密集的技术练习,但也是对象征主义的诗意探索。如果你用相当笼统的方式定义了‘情感’,那它就是一幅情绪图。帕努芙尼克的做法是避免对音乐文本进行细致研究,将空间腾出来,留给她自己协调调整。”但帕努芙尼克的做法也事实上回应了怀特海的最初要求:他希望作品整体营造出一种“统一的情感”。

当然,除去古今之别,在一百多位当代作曲家之间寻找一种完全统一的情感是不可能的。但所有参与者显然都被这一事实鼓舞,如帕努芙尼克所说:“任何能将风格各异的作曲家群体联合在一起的东西都是一件好事。我觉得我们都应该更经常地在此类项目上合作。”





苏ICP备07500736号 咨询热线:0512-69792982 62156895 版权所有:苏州音乐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