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苏州
首页 > 新闻中心 > 音乐评述 > 文章内容

为何民族歌剧复排持续受追崇?

发布:音乐苏州    浏览量:682    发布日期:2021-01-30

| 王安潮

随着发展民族歌剧倡议的出台,近年来民族歌剧创演逐渐红火起来。在新创歌剧大量涌现的同时,复排既往经典也持续受到追崇,如《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星星之火》《党的女儿》《刘三姐》《同心结》等,有的甚至成为各类基金、项目、工程的重点扶持对象,成为舞台艺术被关注的热点所在,这在中国歌剧发展计划之中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话题之一。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值得强调。

首先是顺应不同创演主题之需。不同时期产生的歌剧都有比较明确的应对性主题,如《白毛女》是现代民族歌剧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小二黑结婚》在民族歌剧戏剧性张力上有突破性品质,《洪湖赤卫队》和《江姐》是地方音乐素材运用与人物形象塑造相结合的典范之作,《星星之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部大型歌剧,也是鲁艺进入东北后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同心结》是纪念抗美援朝之作。复排在时机上抓得准,便在顺应国家文化语境上占得先机。如《同心结》在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金秋十月恰逢其时地出现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使其获得空前的艺术效果,使这部原来并不特别为人所知的民族歌剧成为一时关注的热点,它紧紧抓住朝鲜姑娘朴顺姬与人民英雄黄继光的人物形象,展现出中朝人民友谊同心结的信物及其精神,冲击力集中有效的情感使这部应时之作的艺术价值特别突出,甚至超越了它在1981年首演时的社会影响。

其次是挖掘了新时代民族歌剧的表现力。有些歌剧限于当时的技艺水平和表现能力,在音乐素材运用、戏剧性张力的有效显现、表演手法及其条件上,都或多或少地受限。复排时,音乐、戏剧、舞美的创作及表演等方面都得以注入更多新时代的排演软硬条件。如《星星之火》中加入了较多的戏剧性段落,凸显了咏叹调、宣叙调、合唱的戏剧性表现力;《刘三姐》中除了加强地方民歌的特色效果外,还增删了一些段落而使戏剧发展更为集中有效,增加了戏剧矛盾冲突的张力,剧情发展的逻辑更为顺畅、合理;《同心结》挖掘了四川民歌甚至方言的素材,增加的咏叹调对凸显黄继光的人物形象增色不少,王宏伟的大量经验及演唱技艺,使得黄继光的艺术形象及其所展现的黄继光精神更具艺术感染力。

再次是调动了各方的参与度和关注度。上述经典歌剧的一部分创作者尚健在,有的则是创作者的后人非常支持,他们在歌剧复排中的鼎力支持是复排参与度的因素之一。如在延安大学与中央音乐学院联合复排《白毛女》的过程中,王昆、贺敬之、瞿维等艺术家尚在,对复排中的具体细节给予了指点;《星星之火》在复排中获得了李劫夫、侣朋后人的全力支持,尤其是鲁艺后人沈阳音乐学院刘辉、刘晖等当代音乐家的倾情参与;《刘三姐》在复排中得到了中国歌剧舞剧院及广西方的支持;《同心结》得到了王云之、乔佩娟等原创作者的支持并参与排演,再加上黄继光家乡四川省德阳市的全程参与,尤其是四川交响乐团倾其全力的参与,使得《同心结》展现出新时代的艺术风采。除了内在因素的复加外,大众对自己家乡文化经典的关注,也是其复排成功的外在助力所在。笔者在《同心结》《星星之火》等剧复排演出的现场,能切身感受到社会关注度对复排赋予的极大推动力。而各种基金、项目、工程等或在财力或在精神层面的支持,也是外在参与、关注的助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复排经典民族歌剧是发扬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们的创举不仅在于唤醒曾经的美好记忆,还在于倾注新时代的创新因素而附加既往经典的新审美,使其在传承基础上再度生发活力。适度的新增、精简是必需的,但不能为凸显复排者的创新性而硬性增删原作的结构、素材或手法。《同心结》《星星之火》等剧的成功复排为我们提供了参考,但也有些复排因其过度强调创新而损害原作艺术价值和历史特征。谨慎地看待民族歌剧复排受追崇,也是这一思潮中所应关注的话题。







苏ICP备07500736号 咨询热线:0512-69792982 62156895 版权所有:苏州音乐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