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苏州
首页 > 新闻中心 > 音乐评述 > 文章内容

对话钢琴大师殷承宗:我从未想告别舞台

发布:小文    浏览量:2021    发布日期:2012-02-29

他是钢琴协奏曲《黄河》主要改编创作者和首演者,他令《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等古曲享誉海外。殷承宗,这位71岁高龄、在国际舞台上极富盛名的钢琴大师,11日将在深圳保利剧院为鹏城观众献上一场独奏会。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红极一时的协奏曲《黄河》、钢琴伴唱《红灯记》,到移居美国不遗余力推荐东方古曲,重获世界瞩目,殷承宗的钢琴之路充满了传奇色彩。日前,殷承宗接受深圳商报记者独家专访,细细讲述其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

文革时“因祸得福”

说起殷承宗,肯定绕不开由他改编创作并首演的钢琴协奏曲《黄河》、钢琴伴唱《红灯记》等。钢琴伴唱《红灯记》在1967年国庆节一推出,就引起轰动,《黄河》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传播最广的中国交响音乐作品之一。

提起“文革”期间创作的这些经典曲目,殷承宗用一句“因祸得福”来形容。当时,殷承宗从苏联回国不久,由于钢琴弹的都是西洋音乐,在批判“封、资、修”的潮流之下,钢琴的命运在中国跌入低谷。不愿放弃舞台的殷承宗大胆地开始钢琴“洋为中用”的探索,1967年,他和几个朋友把一台立式钢琴搬到天安门广场演出,让观众随意点奏,在天安门连演三天。点唱环节中,观众对京剧的喜爱让殷承宗大受启发,并有了创作钢琴伴唱《红灯记》的冲动。为此,他特地去中国京剧院拜师,创作出中西音乐文化融合的钢琴伴唱《红灯记》。1967年国庆节,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演出时大受好评,该曲目也被列入“八个样板戏”名录。

《红灯记》成功后,殷承宗开始考虑创作重大题材的钢琴协奏曲音乐。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由殷承宗主创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基本完成。1970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审查《黄河》。演奏完毕,周恩来总理激动地喊道:“星海复活了!”多年来,《黄河》盛演不衰,是中国交响乐的代表作。

“因为不想放弃钢琴事业,我们做了很多努力。刚开始可以说是‘逼上梁山’,后来慢慢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的财富。”殷承宗说,他很庆幸那10年没有离开舞台,并探索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洋乐器的融合之道。《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梅花三弄》等中国古曲也因此登上了钢琴舞台。

移居国外从零开始

“文革”结束后,殷承宗被当作“四人帮在中央乐团的代表”,受到四年政治审查。期间,隔离审查达十个月。在不能练琴的十个月里,他做了两件事: 一是撑手,十个月下来手不但没萎缩,反而被撑大,能弹十度了(原只能弹九度)。二是在脑子里背以前弹过的钢琴曲谱。1980年以后,殷承宗逐渐恢复演出。1983年,殷承宗移居美国,开始了全新的创业之路。

“我当时两手空空去美国,困难肯定有。但我们那辈人什么都经历过,所以很容易就闯过来了。”殷承宗说,“前三年稍微辛苦些,好在我还是有过去的底子,比如国际钢琴比赛获奖的经历,再加上有大经纪公司推我,所以还顺利。”

在美国,转型为职业钢琴演奏家的殷承宗,从未忘记向西方推荐东方音乐。不过,这条路走得颇为曲折。虽然殷承宗1983年就在卡内基音乐厅举行了独奏音乐会,但是根本就没有机会弹中国作品。经纪人认为,要先让观众认可他驾驭西洋作品的能力。“慢慢地,我会在加演部分弹些中国作品。再后来,中国的国家地位不断提高,演出中国作品的机会也多了。”

1996年,殷承宗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第一次演出《十面埋伏》和《春江花月夜》,听众反应热烈,美国媒体把《十面埋伏》誉为“中国第一狂想曲”。到了2005年,殷承宗的演奏会中,中国古曲已经占据“半壁江山”。“国外的观众认为,中国的古曲有点‘印象派’的感觉,我更愿意将之称为‘写意’。将东方的古曲推荐到西方,崇扬中国音乐,这是我一直要做的事情”,殷承宗说。

靠运动保持体力

提及国内的大起大落,和国外的艰辛创业,71岁的殷承宗淡然地说:“现在回过头看,我觉得经历是最宝贵的财富。经历越丰富,艺术表现也就愈发丰厚。”

如今,虽已年过古稀,殷承宗依然有大量的演出。近年来,殷承宗推出以不同乐派、作曲家为主题的10套独奏会,在全国和北美已经演出上百场。光是今年2月份,他在天津、徐州、深圳等国内城市就有11场巡演。

“对我来说,体力的确是个挑战。但我坚持运动,每天跑步、游泳、练琴。我从未想过离开舞台,只要一天在台上,就一直练下去。”殷承宗说,业内有句话:“一天不练琴,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就知道了。”

 

苏ICP备07500736号 咨询热线:0512-69792982 62156895 版权所有:苏州音乐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