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苏州
首页 > 新闻中心 > 音乐评述 > 文章内容

乐动我心──听马友友音乐会有感

发布:admin    浏览量:2190    发布日期:2010-03-24

2009年11月的上海,寒流突然来袭,但上海大剧院的门口确实人声鼎沸,丝毫没有影响到人们前来观看演出的热情,从沿路等候退票的“黄牛”那里,就可以看出,18日的演出多么的令人期待。因为,当晚将要登台献技的不是别人,而是蜚声国际的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事实上,这已经是马友友第五次登上上海大剧院的舞台,而以往的每一次演出,都能给喜爱他的观众带来不同的体验。这一次,他携手钢琴家兼好友凯瑟琳·史托克又一次给大家呈现一场大提琴的饕餮盛宴。

一开场,友友就为观众献上了由数个收录在自己以往专辑中的小品组成的一段“甜蜜的乐章”。其中包括了与电影配乐大师莫里康尼合作的电影《战火浮生》的电影配乐、乔治·格什温的《第二号前奏曲》、巴西闻名世界的音乐家马里亚诺的《水晶》、阿根廷探戈之父皮亚佐拉的《孤寂》。

长久以来,友友之所以成为古典乐界关注的焦点,除了他作为华裔大提琴家的身份以及出众的琴技。更多的原因,则是因为他热衷于和不同领域的音乐家合作。尝试演绎各种不同风格和类型的音乐作品、虽然,有人批评他的有些作品有着太过浓重的商业气息,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音乐跨界上所做的努力,使原本严肃的古典音乐和多元的现代音乐之间有了更多巧妙的融合,也激发起更多爱乐者了解古典音乐和大提琴的兴趣。这些小品对友友而言,实在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无论是在情感的表现上还是对作品的理解上,他都表现的恰如其分。特别是那首皮亚佐拉的《孤寂》,感觉比在专辑中的演绎来的还要伤感和哀怨。我一直觉得,如果将小提琴的声音比作是少女的歌唱,那么大提琴的声音则是一个中年男子低沉的倾诉。而友友正是用这样的声音向我们诉说着作品中的哀伤和忧愁。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乐章的最后,还特别演奏了由凯瑟琳·史托克委托格拉汉姆·非特金谱写的作品《L》。在罗马数字钟中L 也就是50的意思,因此,这首曲子就是送给友友50岁的生日礼物。

上半场的另一首曲目是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e小调第一号大提琴奏鸣曲》(作品第三十八号)。勃拉姆斯是一个有着古典主义情怀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找到许多伟大的“前辈”们的影子,但却有着他一贯的风格,就像这部作品,为了表达对巴赫伟大的作品《赋格的艺术》的敬意,他在最后一个乐章中加入了赋格结构的终曲,并将其融入到奏鸣曲的形式之中。向我们展现他无与伦比的作曲天赋。而友友的演奏,则将作品完美地呈现出来,并让我们听到了勃拉姆斯作品中一如既往的那种内敛而有节制的情感表达和几分隐藏在音乐背后的淡淡的忧愁。

相比上半场多元化的风格而言,下半场的曲目则比较单一。凯撒·弗兰克的《A大调小提琴和钢琴的奏鸣曲》,这个版本,在他的专辑《热情快板》中也有收录。同样的伴奏,同样的曲目,但当晚的演奏,感觉在处理上,节奏要比录音时更快些,显得也更为活泼些,给人以另一种不同的感受。

整场演出结束,迎来了观众们热情如潮的掌声,友友和史托克在观众的欢呼声中一次又一次地返场,在给他家带来了充满幸福感的埃尔加的《爱的礼赞》和格什温的《前奏曲》等三首曲目之后,观众们依然不愿离去,掌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终于,在大家的期待下,友友和史托克再次登场,充满幽默感的他告诉大家这是最后一支曲子,因为他要去睡觉了,说完并做出熟睡的姿势,引来观众们的一片欢笑声。最后加演的是圣桑的《天鹅》。美妙的琴声让我们陶醉在一片浪漫的宁静的气氛之中,充满了浪漫的童话色彩,同时也为整场演出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确实,已过天命之年的友友,已经不需要再用任何炫技的作品来证明自己的实力,现在的他所作的更多的是,用自己的琴声,向观众传达他对音乐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感悟。而当晚,我们所有在场的观众,也有幸同他一起分享了这份奇妙的人生体验,尽情享受着音乐带给我们的乐趣。所以,正常演出,可以说是一次精彩的音乐之旅,而那个领航人,就是马友友。

                                                                                                 撰文:季芳  

 

苏ICP备07500736号 咨询热线:0512-69792982 62156895 版权所有:苏州音乐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