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苏州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新闻 > 文章内容

昆曲回归苏州独缺“昆曲剧院”

发布:admin    浏览量:1858    发布日期:2007-04-04

“苏州昆曲不能再这样跑江湖了,必须要回归,回到它的根源地苏州,只有扎根苏州,它才能真正地传承和发展。通过青春版《牡丹亭》,我们已经做到了让昆曲回春,但接下来昆曲应该怎样传承?我觉得当务之急是先安内再养外。”42来苏的白先勇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这样概括苏州昆曲的发展方向。白老笑说,说出这样的话,他感觉自己很像个规划师。“那我今天就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谈谈苏州昆曲应该如何规划,客串一下规划师吧,我认为苏州应该建造一个专门演出昆曲的世界级昆曲剧院,将苏州昆曲真正推向世界,形成要看昆曲,就到苏州这样一个品牌理念。”白老告诉记者。

为苏州昆曲做义工4年多

因为青春版《牡丹亭》,白先勇和苏州有了一种特殊的缘分。白先勇在不少场合均表示过对苏州的喜爱,坦陈他是“心向苏州”。因经典昆曲《牡丹亭》在海内外巡演所引起的轰动,其幕后英雄、作为向世界传播苏州文化的重要使者白先勇于日前还获得苏州市荣誉市民称号。据苏州昆剧院蔡院长介绍,在这4年零4个月中,白先勇一直为昆曲《牡丹亭》的传承、推广做着义工,贴人情贴精力贴稿费。据了解,是白先勇的痴心造就了这部青春版《牡丹亭》,是他拉来巨款、找来汪世瑜等一流昆老师,是他不顾年纪到处做讲座赚吆喝……不管昆曲行内对这部张扬着青春旗帜的《牡丹亭》评价如何,不能否定的一点是它带起了一股昆曲热,以至于今天,年轻人中知晓昆曲的,第一印象就是《牡丹亭》。对于这些付出,白先勇却觉得,这是一个喜欢昆曲的人应该做的,白先勇说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唤醒大家对传统文化的使命与责任。

去年12月,青春版《牡丹亭》演满99场,近日,《牡丹亭》还将赴京进行百场演出,接着剧中男女主演还将赴日演绎青春版《牡丹亭》的经典部分《惊梦》。而在99100之间,青春版《牡丹亭》的发起人白先勇为这部在现代昆曲史上留下浓浓一笔的著作留影——拍摄了一部DVD版青春《牡丹亭》。

当务之急先“安内再养外”

带着昆曲带着《牡丹亭》,跑了那么多城市和国家之后,白老说他突然发现昆曲发展的根源还应该是在苏州。“苏州这个地方的语言、文化、氛围非常适合昆曲的发展,昆曲回春之后应该回归苏州。苏州的经济已经发展起来,文化也紧随其后,所以从苏州起家扩展到全世界的昆曲,现在应该再回到苏州扎根。但如何扎根需要好好规划。我听说苏州一年有一千万的游客,这个数字对昆曲的发展就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来苏州看园林的人对传统文化都有着一定的好奇,如果将昆曲和园林捆绑起来,我相信会有很好的前景。昆曲是苏州最好的名片,首先苏州就要珍惜好,自己的宝贝一定要用好。当务之急是先安内再养外,在苏州要扎根,有一场没一场的跑江湖地演是不会生根的。如果再不做这些努力,昆曲就会衰落下去,再回生就很难了。”

“白天看园林,晚上听昆曲,这么高雅的文化活动很容易吸引国外游客,如果各方面都做到位,肯定包机前来的游客将会很多。再增添一些其他文化遗产的项目,如苏绣、缂丝等,打造成苏州文化遗产之旅,这样的文化链就会让世界更了解昆曲,更了解苏州。”白老建议说。同时他也表示,苏州昆剧院可以扩大为昆曲研究中心,提高其文化、学术地位,因为昆曲在苏州大有发展余地。而昆曲的发展靠跑江湖不是长久之计,应该有计划性,如半年国外巡演,半年苏州演出,偶尔的时间其他城市转转。“哈哈,我当起规划师了,来规划起苏州的昆曲未来了,不过确实昆曲应该先在苏州发展好,再走出国门,先安内再养外,这样发展比较好。”

建议打造世界级昆曲剧院

“苏州需要建造一个专门演出昆曲的剧院,昆曲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在拥有华人的上万个剧场中却没有一个专门演昆曲的剧场,实在说不过去。纽约、意大利、米兰有自己专门的歌剧场,一些大的歌剧院也都有自己的地标和特色,同时也成了观光旅游的一个景点。作为昆曲的发源地,我们苏州也需要有一个世界级的昆剧院。”白先勇说。在白老的想象中,这所剧院应该是建造在苏州园林中,外表很古雅,类似于《牡丹亭》场景,剧场里面只需要有600个座位,但是里面的舞台和设备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至少有英文、日文两种字幕。剧院的一个首要条件就是要有高规格的管理和经营,这种要向国外看齐,设备一流,管理一流,理念一流,才能打造世界一流的剧院,从而打出自己的品牌。

白老告诉记者,建成之后,昆曲剧院要能像美国的百老汇一样,一年到头地演出,但剧院只唱昆曲,观众要听正宗的昆曲,就要来苏州的昆曲剧院听。“苏州有这样一个剧场,昆曲就可以生根了,我觉得这个建议很有参考性,你看云南丽江的纳西古乐都能发展得那么好,我们的苏州昆曲肯定也会真正地走向世界,只要各方一起努力用心去做。”

让国际人士意识昆曲之美

一个传统戏在三、四年间演一百场已是破纪录了,而且还是场场爆满一百场这就是奇迹。据苏州昆剧院蔡院长介绍,在《牡丹亭》演出时的观众人次已达15万,大的演出场地有34000人,小的场地有6700人,过道里全是观众,这也说明昆曲本身其实有着很大的魅力。白老也告诉记者,通过这次《牡丹亭》的巡演,他实现了几个愿望,昆曲回春了;培养了一批年轻观众,这次年轻观众占了75%,几十个名牌大学演出下来,男女主演已经成了他们的偶像,打破了原来固有的观念——年轻人不看昆曲;培养了一批年轻演员,几年演出下来,很多年轻演员随着牡丹亭逐渐成熟,演出经验也慢慢丰富。他认为,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回归苏州,把昆曲的地位提升,让国际人士都意识到昆曲的美。

对于百场演出完后的打算,白先勇笑着说,他要休息,几年跑下来,有欣慰也有辛劳,“年龄不饶人,感觉有些累,演完之后,我要回到美国,回到自己的生活中,休息、写作。”“接着打算写什么作品?”“这个要暂时保密,心里已经想好了,只是太忙没有时间去想去写。”最后,白老也表示,希望能有人接他的班,为昆曲的发展继续奔波。

昆曲从“困曲”到知音满天下

2007年1月12日至14日,比利时列日市瓦洛尼皇家剧院,大型经典昆剧《长生殿》用连续三天的完美演出,让来自比利时及其周边国家的千余人次欧洲观众,首次领略到了昆曲艺术的韵味和风采,成为布鲁塞尔艺术节上的一个亮点。而就在四个月前,昆剧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国加州大学四所分校连续演出12场,掀起了一场“昆曲旋风”。两岸三地联手打造两部昆剧经典之作的“大手笔”,均出自昆曲的故乡苏州。一时间,昆曲的“苏州现象”备受关注。这一现象的出现,与苏州市近年来实施的一系列昆曲保护与创新工程是密不可分的。

20015月,当昆曲被联合国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时,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曾表示,“这真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昆曲越来越被世界所瞩目,忧的是列入遗产代表作的,大多处境艰难,濒临灭绝,现状不乐观。这不仅是我国面临的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难题。”

为确保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的顺利实施,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成立领导小组,并设立专家委员会;国家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作为抢救、保护和扶持昆曲艺术的专项资金。20058月,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领导小组为上海、杭州、苏州三地授牌,分别在三个城市建立“昆曲表演人才培养中心”、“昆曲编创人才培养中心”、“昆曲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正当政府为保护昆曲殚精竭虑之时,在戏曲界,关于昆曲保护与创新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苏州市文广局局长高福民说,“我们致力于昆曲保护与传承的实践与探索,抓紧工作,不光是坐而论道。苏州的主要做法,从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一个方向,两个战略。一个方向就是坚持昆曲原真性的保护特色;两个战略分别是扎下去走出去。艺术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土壤的培育,良好的保护氛围和保护环境是昆曲兰花获取强大生命力的优越气候。”

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国强告诉记者,苏州制定了昆曲遗产两个“五位一体”的“原生地、原真性、原生态保护体系”。即建立“节”(中国昆剧艺术节和虎丘曲会)、“馆”(中国昆曲博物馆)、“所”(苏州昆剧传习所)、“院”(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场”(昆曲演出场所);并建立昆曲研究中心,做优昆曲艺术教育,打造昆曲之乡和活跃曲社活动,开设昆曲电视专场以及建立昆曲网站和昆曲演出传播、海外交流中介机构,制定昆曲保护法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苏州市保护、继承、弘扬昆曲遗产工作十年规划纲要》。200610月,《苏州市昆曲保护条例》经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正式通过并实施。

近年来,我们先后抢救复排经典剧目十余台,传统折子戏300余出,剧目抢救、继承总量接近建国以来的总和。昆曲演出场次从1995年前的每年百余次猛增至近年来的每年2000余次。高福民自豪地告诉记者,“从剧场舞台到古镇园林,从菁菁校园到文化沙龙,笙歌飞扬,雅韵处处。这是我们这座城市的和谐之音。”

苏ICP备07500736号 咨询热线:0512-69792982 62156895 版权所有:苏州音乐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