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苏州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文章内容

青春版《牡丹亭》:不仅仅是青春

发布:admin    浏览量:1026    发布日期:2006-05-18

20044月在台北首演以来,江苏省苏州昆剧院的青春版《牡丹亭》已经演出了66场(其中2/3的演出在大学校园进行),直接观众近10万人次,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日前,中国艺术研究院在京召开专家研讨会,对《牡丹亭》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研讨。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在会上宣读了《牡丹亭》总制片人、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的贺信。

“青春版《牡丹亭》圆了青年演员的培养和昆曲传承之梦,圆了年轻观众走进剧场和欣赏昆曲之梦,圆了社会关注昆曲和关注传统文化之梦,也圆了昆曲从业者探索职业剧团改革和艺术生产方式创新之梦。”江苏省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在介绍青春版《牡丹亭》时说,“如果没有观众,昆曲将成为博物馆艺术。我们之所以要把演出的重心放在知名高校,目的是播种,也就是说,要用这个火种使大学生对昆曲感兴趣,对古典美学感兴趣,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

“这出戏在我们学校演出后,图书馆里的《牡丹亭》原著很快就被借光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邹红用这样一个例子来描述学生们对青春版《牡丹亭》的喜爱。而因为场地条件所限,青春版《牡丹亭》未能走进清华园,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王中忱在表示遗憾之余说:“青春版《牡丹亭》使我们看到了传统艺术如何在现代社会得到新生,但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疑问:如何在喧嚣的社会生活中静下心来,欣赏像这样一个艺术品。”

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季国平这几年看过6个版本的《牡丹亭》。他说:“所谓经典,就是曾经的时尚。从这个角度来说,《牡丹亭》本身就蕴含着时尚元素,它能得到青年观众的喜爱一点也不奇怪。我认为,传统名剧可以时尚,但要以尊重传统为前提,不能为时尚而时尚。青年演员演给青年观众看的青春版《牡丹亭》,就是现代人对传统经典名剧一次成功的现代舞台实践,为昆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可资借鉴的例子。”北方昆曲剧院一级导演丛兆桓用“投资最巨、宣传最好、影响最大、反响最强烈”来形容青春版《牡丹亭》。他认为,这出戏较好地把握了一个“度”的问题,在继承昆曲本体艺术的基础上做了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给人的感觉是既传统又新鲜。“我在北大观看演出时,特意观察了老师和学生们的表情,他们的入戏程度让我惊讶,也让我欣喜。青春版《牡丹亭》把观众主体锁定为青年学生,是极其具有战略眼光的。这出戏能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传统文化曾经辉煌到什么样的地步,这将十分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马也说。

    中国戏曲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薛若琳认为,青春版《牡丹亭》剧本改编得当,导演手法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音乐优美动听,演员对剧中人物思想、性格的表现和刻画比较到位,以“情”动人,因其如此,才能实现与青年学生的心灵沟通,引起他们的共鸣。戏曲理论家刘厚生在肯定《牡丹亭》成绩的同时,也对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曲润海说,保护昆曲人才,不光是指保护老艺术家,对年轻演员也要进行“保护”,也就是说,要给他们创造条件,使他们通过不断的演出得到磨砺、锻炼,青春版《牡丹亭》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榜样。邓绍基、周育德、刘祯、郭英德等专家学者也在会上发了言。

苏ICP备07500736号 咨询热线:0512-69792982 62156895 版权所有:苏州音乐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