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苏州
首页 > 音乐欣赏 > 音乐文学 > 文章内容

最后的夜曲

发布:admin    浏览量:2924    发布日期:2009-02-02

波兰斯基在最新的影片《钢琴师》中,用了肖邦那首“最后的夜曲”作为影片的开头,这是肖邦最美的旋律之一。对于战争来说,也许肖邦式的旋律最能映照出它的残酷和野蛮。肖邦的很多旋律都表现出人性中至美的柔情,它的特征常常是脆弱、敏感的,甚至有着自恋的倾向,仿佛经不起哪怕一丝的粗暴。

这首《c小调夜曲》虽然被称作“最后的夜曲”,但并非是肖邦最后的作品,而是肖邦在写这首夜曲时,爱尔兰作家菲尔德也写了一首风格相近的作品。为了避免雷同,肖邦一直没有发表,在肖邦去世很多年以后,它才被发现。因此,这首夜曲常常被人们以为是肖邦的“绝笔”。

不过从乐曲的意境上说,这首夜曲确实有着一种深秋枯叶凋零的气息,它的意境是如此凄美如此伤感却又使人迷恋。

这首夜曲曾有小提琴大师米尔斯坦改变成小提琴独奏曲,但我还是更喜欢钢琴原作,小提琴的音色显得有些“媚”,不如钢琴的通透和明净。我个人以为,肖邦的音乐除了钢琴以外,其他的乐器都无法更好地表现它的韵味。钢琴的音色有些中性化,它能表现一种很缠绵的感情,但不至于太过。有些演奏者常常将肖邦的音乐演奏得过于妩媚,这其实并不符合肖邦音乐中幻想的柔情。肖邦的音乐是一种理想化的抒情,一种天鹅哀怨般的纯洁和浪漫;过于缠绵则会降低肖邦音乐的格调。像爱尔兰作曲家菲尔德的夜曲就是那样,虽然他创立了夜曲的形式,但他的夜曲根本无法和肖邦的相提并论,菲尔德是那些风花雪月的夜曲,是客厅中演奏给那些女孩听的。

在《钢琴师》中,另有一段是主人公为救他的德国军演奏的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这是我曾经最喜欢的肖邦的作品。舒曼曾经称它为“花丛中的大炮”这首叙事曲的灵感来自于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的诗歌。肖邦共些有四首叙事曲,最出色的就是这首。

肖邦音乐的柔情是他的一种基调,但并不是全部。在这首《叙事曲》中,音乐的活力来自于内心的激荡。肖邦受密茨凯维奇的影响很深,而对一个一直受到奴役的民族来说,这段音乐恰好表达了一种沉默的抗议,音乐显得那么孤立、痛苦和憧憬。面对野蛮,任何美好的生命都显得脆弱,幸好他遇到了一个良知尚未泯灭的德国军官,他完全被震撼了。这是音乐的一个奇迹,也是影片中最感人的一个场景。

在肖邦所写的二十一首夜曲中,这首《c小调夜曲》最能表现那种凋零和无助,而流畅的经过音就像随风飘逝的树叶,让人想起这个不幸的民族的命运。在野蛮摧残一个弱小民族命运的时候,还有什么比音乐更能表达那种情绪呢?音乐在这种特殊的时刻,往往比呐喊显得更有力。肖邦不但是波兰民族的骄傲,也是一个弱小民族的骄傲。

上一篇: 郎朗的表情

下一篇: 帕尔曼与“大师班”

苏ICP备07500736号 咨询热线:0512-69792982 62156895 版权所有:苏州音乐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