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苏州
首页 > 音乐欣赏 > 图书&视听 > 文章内容

恩杰丽尔的青春岁月

发布:音乐苏州    浏览量:531    发布日期:2021-02-09

| 张可驹

在学派思维日益淡化的今天,演奏家跨越学派、地域的学习早已成为常态。但在早年,不同的学派依旧构成某种强大而分明的脉络,固然有某些突出的领军人物,但更为宏观的划分,往往还是以地区为单位。因此,某些学派的外来者会显得特别醒目。其中固然有像阿劳这样的丰碑人物,也有法国钢琴家恩杰丽尔(Brigitte Engerer)这样,名气不很大,却比较耐听的钢琴家。

初识恩杰丽尔,是通过乐评家郑延益的文章。恩杰丽尔演奏《图画展览会》的录音颇得先生好评。再后来,就是《游艺黑白》的访谈录中,钢琴家谈了她从法国远赴苏联求学的种种趣事,成为书中最引人入胜的内容之一。诚然在20世纪下半叶,学派之间的藩篱已渐渐被消除,但苏联之于西方音乐家,毕竟是一个神秘而被隔离的存在。恩杰丽尔成长于巴黎,却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完成她的钢琴教育,成为小涅高兹的学生。这在当时是少见的发展轨迹。原希望有机会听钢琴家的现场,不想她竟然早逝。这套法国Decca发行的6CDs套装唱片,都是恩杰丽尔年轻时的录音,一听就放不下,几乎一天“啃”完。

当然,这也是由于每张的内容不很长,基本不超过50分钟。但还是给我很多惊喜。原先也听过她的录音,Mirare发行的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及李斯特改编的舒伯特歌曲。感觉好虽好,却似乎没有太多的惊艳,也不能完全回应自己对那些传奇经历的期待。因此这套唱片前后看了许久,一直盼到很好的价位才入手。其中也收入了《流浪者幻想曲》的早期录音。比较两次演绎,恩杰丽尔的根本思路其实没有很大改变。这些早期记录的引人入胜之处,更在于它们保存了演奏者可一不可再的艺术青春。

恩杰丽尔表示,她小时候就向往神秘的俄国,热爱俄罗斯文化。后来出于对俄派演奏发自内心的倾慕,从“人间天堂的巴黎”来到“受苦受冻的莫斯科”,成为当时音乐学院的话题。她与小涅高兹之间的关系,也可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恨交织”。然而从录音中看,无论恩杰丽尔多么倾慕俄派艺术,她这样半路出家地奔赴莫斯科,确实也很难完全深入俄国学派的核心。但钢琴家还是能够汲取,进而形成自己的东西。

多少由于先前在法国打下的根底,恩杰丽尔演奏中并没有很多俄派的恢弘技巧。无论是手指的犀利与狂飙,还是音色的绚丽多彩,她的演奏中都表现得不多,原先的背景隐约可见。对比两次“流浪者”就很清楚,后期录音中不追求戏剧性的弹法并非衰退,而是钢琴家一贯就选择“避重就轻”的诠释思路。早期录音魅力何在?首先,它们的音色表现尽管不是俄派的瑰丽,却既拥有淡雅的底色,又流露出对某种细腻色调的追求。两相调和,形成别致的魅力。

这样的音色美需要细细品味,但结果从不令人失望。在结构的把握上,恩杰丽尔追求一派均衡与自然,同时又能兼顾浪漫气质的挥洒。当然,效果远离典型俄派的那种高度的刺激性。无论舒曼的乐曲,还是李斯特的改编曲,在那么多俄派正统经典几乎将“技巧为音乐服务”推到极限的背景下,恩杰丽尔自然而细腻的诠释竟也能保持自身的形象,同时焕发独特的光彩,殊为不易。

这位钢琴家确实能够把握分寸。虽然受到俄派的熏陶很深,却几乎完全不去描摹超技风格的弹法。除了偶尔,譬如在《阿贝格变奏曲》中,让手指稍微“嗨”一下之外,她总是恪守着某种分寸。但这样的恪守,又完全无损于整体的自然与敏感气质。我想这可能是演奏者在她的青春岁月中才更好地自然保持的某种平衡。本套唱片的珍惜之处还在于这并非钢琴家先前在Decca的录音,而是找到一些稀有录音重发。其中有她在西方的录音,也有Melodiya的唱片。可想而知,这位从西方世界来学习的钢琴家,也会成为当时苏联人的某种骄傲吧。唱片的重放效果不错,俄国的录音是用LP转的。法国Decca原本将这些录音分辑发售,后来合为一套,装帧也算是讲究。








苏ICP备07500736号 咨询热线:0512-69792982 62156895 版权所有:苏州音乐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