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苏州
首页 > 音乐欣赏 > 音乐史论 > 文章内容

周秦有什么音乐?

发布:音乐苏州    浏览量:1209    发布日期:2020-03-08


《宴饮观舞图》咸阳秦宫墓室壁画

在殷商后期,住在渭水一带的周人,在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带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11世纪,由于纣王的残暴,商朝统治集团内部势力发生倒戈相助,商朝被推翻,周王朝始立,史称西周。西周覆灭后,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的前半期,诸侯称霸,称为春秋时代。公元前453年韩魏赵三家分晋,互相讨伐,称为战国时期。战国期间,周王朝早已民存实亡,诸侯们互相兼并,战争频繁,到公元前221年,由秦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动乱局面,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

周初相对稳定,文化上也有很大的提高,也是奴隶制发展到顶点的时期,它在总结殷商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严密的等级制度,不同等级的人享有不同的社会政治待遇。


·张渥《九歌图》吴叡书辞卷

吉林省博物馆藏

周代统治者以礼、乐、刑、政四术作为统治臣民的手段。其中刑和政是对付下民的,礼和乐是专为统治阶级内部而设立的。为了推行“礼制”,他们制定了一套非常繁琐的礼仪和与之相配的音乐,像图腾崇拜的《云门》,祭地示的《咸池》等等。关于乐队和歌舞队的编制也有严格的规定。像歌舞队的规定就是,天子用六十四人,列陈成八行,称为八佾;诸侯用三十六人,列成六行,称“六佾”等等。总之,都是为了加强人们的等级观念,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

要想顺利推行礼乐制度,首先要学会礼、乐科目,在这方面的教育周代相当重视。贵族子弟从十三岁到二十岁,必须系统性地学习有关礼仪的各种音乐舞蹈,由宫廷音乐机构的乐师和大司乐教授。周代如此注重音乐教育,使得周代宫廷音乐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诗经》

周代的宫廷音乐主要包括六代音乐、颂乐、雅乐、房中乐、乡乐和四夷之乐,其中又以六代音乐、颂乐和雅乐最为重要。

六代之乐就是从黄帝开始历代流传下的六部代表性乐舞。包括黄帝时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禹时的《大夏》、商汤的《大濩》以及周初的《大武》。总的来说特点是:规模宏大、用于祭祀、有歌有舞、肃穆平和、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

颂乐,也是重大典礼用的乐歌,除了祭祀,在两君相见等重要典礼中。保存在《诗经》里的歌词主要是商颂、周颂和鲁颂,内容大多是史诗性的,常常带有一些神话色彩。如商颂《玄鸟》以及鲁颂的《閟宫》,尽管这些颂歌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是周代宫廷并不常用,仍然以歌功颂德的内容为主,速度缓慢,比六代之乐清越一些。

雅乐,有大雅、小雅之分。大雅的内容与应用场合都与颂乐相似;小雅比较接近于民歌,主要用于诸侯士大夫的娱乐活动中,有只奏乐的,也有伴唱的。

房中乐是一种燕乐,是后妃们在内宫侍宴时唱的。大多根据符合统治阶级的口味的民间歌曲加以改编而成,歌时不用钟磬,只用琴瑟伴奏,像周南的《关雎》就是典型代表。

四夷之乐,主要是指秦、楚、吴、越等地,包括汉族和其他民族的音乐,大部分用于祭祀和宴会,大多是以吹管乐器伴奏歌舞,主要是为了加强对较远地区的统治,并不是真的重视。


《楚辞》之《离骚》

从周初开始建立起来的这一套礼乐,曾经历过一段兴盛时期。大约自春秋以来,随着奴隶制的瓦解,周室衰微,礼乐制度崩溃,再加上礼乐本身的僵化,一些新兴地主阶级代表人物都不喜欢礼乐而喜欢起以“郑卫之音”来作为北方民歌的代称;而将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民歌称为“南音”。周代民歌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单就《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来看,所涉及的题材就已相当广泛。有以劳动生活为背景的《芣苢》《七月》《伐檀》《君子于役》;也有关于爱情婚姻的歌曲,像《出其东门》《行露》《氓之蚩蚩》。

周代民歌的音调如何,现已无法确知。单根据其歌词大都是重章叠句,可以稍加推出音乐结构主要是“分节歌”的形式。

战国时期,由于商业发达,城市繁荣,促进了音乐活动的广泛开展,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职业性艺人,像《列子·汤问》记载中的韩国歌手韩娥,战国末期著名的歌唱家秦青与薛谭的故事。这些事迹尽管不免文学性的夸张,但说明当时的歌唱艺术已达到比较高的水平,而且也有了一定的唱歌教学的理论总结,从《乐记·师乙篇》《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也有相关记载。

在乐器演奏方面,这时管弦乐器已经相当发达,有的作为伴奏,有的则以独奏形式出现。这一时期在宫廷乐师中还产生了不少优秀的演奏家,如师襄、师涓、师旷等,尤其是后两者更有十分敏锐的辨音能力。

春秋战国之际,经过商周的长期摸索,音律理论也有了比较科学的体系,像“三分损益法”、五声音阶、七声音阶和十二律都有了比较完备的依据。

此外,春秋中叶,宫廷优人就创造了一种调笑表演,借以讽谏君王,可以说是戏曲表演艺术的胚芽,为后世戏曲的形成奠下了基础。

周秦的乐曲流传下的也不多,这里找到一些拟古之作,供大家欣赏。

1.哀郢


《楚辞·九章》之《哀郢》

这首作品是埙演奏家赵良山与作曲家龚国富共同创作而成,灵感源于古典诗人屈原的同名诗篇,再现了屈原知晓郢都被攻陷后的痛苦之情。乐曲结构短小,音调哀伤,延长颤音和大幅度滑音的运用,犹如哭泣,一唱三叹。

2.九歌


·佚名《九歌图卷》故宫博物院藏

这首作品流行于楚国南部,是一种大型歌舞曲,在祭祀中经常会用到,屈原流放该地时就曾整理加工歌词而得以留存。《九歌》共计十一篇歌词,其中除末篇《礼魂》和《国殇》是歌颂阵亡将士外,其余各篇都是写鬼神的。

3.屈原问渡


这首作品被大量收录于明代的琴谱,以及少量的宋代琴谱中。作品根据屈原被放逐后,怀才不遇而问渡投江为原型而作。此外值得一提的是1978年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套战国编钟,在考古学、历史学、音乐学等多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4.大武


宋心馨、郑瑀演奏《大武》

周初时六代之乐《大武》根据《吕氏春秋·古乐》记载相传作于武王灭商的那一年,以歌颂周武王伐纣为主题,全曲共六段,从待命出发→激烈战斗→打败商纣→征服南方小国→胜利统一而结束。乐曲配以舞蹈,有群舞、双人舞、独舞,甚至可以说是一部舞剧了。当然就像前文说的那样,此版本是作曲家陈哲取材所作,并不是原版。





苏ICP备07500736号 咨询热线:0512-69792982 62156895 版权所有:苏州音乐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