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苏州
首页 > 教育园地 > 学术畅谈 > 文章内容

肖邦夜曲的悲剧性

发布:音乐苏州    浏览量:1029    发布日期:2020-03-09

夜曲是肖邦诸多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共有21首曲子组成。在这著名的夜曲作品集中,人们感受到的是音乐的巨大力量以及特殊魅力,其旋律和曲调的转变总是灵活自如。但是真正懂得肖邦,懂得肖邦夜曲的人还总是可以从中品出一些悲剧性的意味,这些悲剧色彩虽然隐藏得极为隐秘,却仍旧可以被有心人所发现。

 悲剧只是诸多故事结局中最不愿意被人所接受的一种,在作品的现实与读者的理想中交织矛盾,从而在读者的心灵中撞开一道裂痕,戳中读者的痛点,这样的故事由此被人称之为“悲剧”。如果说悲剧是人们要欣赏一部作品所必须要经历的痛苦和折磨,那悲剧性所涵盖的内容就会远超于此。悲剧性在文学中被定义为悲剧艺术特性,要把悲剧性这个定义加在肖邦夜曲的身上时,可能还会有属于它的特殊含义。


(一)早期的夜曲作品

据统计,肖邦夜曲中最早的一支曲子是在1832年创作的,共有3首,编为Op.9号作品。在Op.9号作品中最为大众欢迎的一支曲子是N0.2,因为这首曲子还是充满了一定的生活欢乐色彩的。从肖邦创作No.2作品的背景来看,肖邦此时刚到法国的巴黎,从整体的生活状态上来看,他还是较为快乐的。但这种快乐大概不是一种真正的快乐,因为狂轰滥炸的炮火使得他难以正常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因此他在享受巴黎美好生活的同时,还在心底藏着对祖国、对家乡的怀念以及对朋友亲人的担忧。因此,说此时肖邦的夜曲作品是欢快的是极为不妥的,它们还暗含着悲剧性的色彩和意味。例如,在Op.9作品中的No.3曲子中有一B大调三段式曲子,在第一段中曲子听起来是轻松明快的,但要从演奏者的手法上来看,它并不是这样的。因为在这段曲子中左手的重音并不是在传统的第1拍和第4拍位置上的,而是落在了第2拍和第5拍上,右手同时配合以大量的附点音,这样就将肖邦不安的情绪巧妙地融入了其中。再如,肖邦的Op.15中的No.3作品,他是在看完哈姆雷特这个人物的所有故事后才有的创作灵感,由此可见他的创作动机是来自于哈姆雷特这个悲剧人物,但他又不想直白地将内心的感触说给身边的人听,就完完全全地诉说在了音乐作品中。他在第一乐段中平缓且伤感地诉说,但到了第二乐段就快速地改变手法,由左手奏低音,右手演和弦,使得情绪骤然转变,与第一乐段形成一个强烈而且鲜明的反差。

(二)成熟期的肖邦作品

成熟期的肖邦作品主要是以他1836年创作的Op.27为代表,题献给达伯尼伯爵夫人。这一阶段的夜曲是最具有悲剧性和戏剧性的作品了,悲剧性特征较为明显和突出,即使是普通的听众都能品出其中的悲剧意味。肖邦在这些作品中最先采用的是左手六连音、右手小幅度跳动旋律的指法,并随着音乐的继续不断地加快节奏,从而使得整个作品的音乐节奏都呈现着由弱到强,再到特强的阶梯式变化,从而使得听众的心也被紧紧地揪在一起。但这并不是所有的旋律,肖邦会突然之间就由这种紧凑的小调转为相对轻快的大调,一直到音乐的后半部分慢慢调节为均匀的节奏。音乐节奏在慢慢地平复,听众的心理起伏也在慢慢地平复,整个作品流露的都是一种大气磅礴的气势,这跟他的生平经历也是有一定联系的,因为此时的肖邦刚好处于一种报国无门、郁郁不得志的状态。所以,他的爱国之心无法用在战场上,只能通过音乐来表达,这样的思想感情在第三段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第三段的节奏是在一种舒缓的弱奏中实现结尾。

(三)晚期的夜曲作品

 Op.62是肖邦最后的夜曲作品,因为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即将接近尾声了,就在这最后的作品里收起了自己之前所流露出来的种种锋芒,作品所传达的感情也开始转向坦然和豁达。这些情感的转变并不代表肖邦夜曲作品的艺术成就及其悲剧性就会降低,反而会因为这段特殊的人生經历而变得悲剧性色彩更加浓厚,因为这里蕴含着他对人生的思考,充满了各种希望、期待、平和、坦然等各种复杂的情愫。就像他在Op.62中No.2作品里的E大调,在第一大音节中采用的是左右手交替弹奏,传递柔和的感情的音乐结构,从而给人一种温柔、平静的感触。而到了第二大音节中,肖邦的指法开始改变,音乐的节奏也开始变得激烈,在视觉的听宴中人们仿佛能看到一场和命运斗争的精彩人生大戏,从而突出光明和希望这个主题。到了第三大段中,作品的旋律又与第一段中的旋律相呼应,从激烈的音乐节奏慢慢转向平和,就像作者肖邦在自己生命的尽头开始坦然、乐观一样,最终走向结尾。


悲剧通常分为社会悲剧、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纵观肖邦的一生,这三种悲剧方式都在他的身上有所体现。也许这种悲剧性并不明显,也并不被所有人所接受,但是他夜曲里的悲剧性总是可以教会我们很多的人生道理,这就是他夜曲作品的伟大之处。







苏ICP备07500736号 咨询热线:0512-69792982 62156895 版权所有:苏州音乐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